我校举行“传粉昆虫监测、评估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5月14日至17日,“传粉昆虫监测、评估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欧盟的12位生态学科学家及国内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余名专家齐聚校园,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话题。
14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学校图书馆学术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涛为开幕式致辞。他向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学校生态学科在昆虫学研究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欧盟生态学顶尖科学家相聚西华师大,与国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有效监测、评估和保护传粉昆虫,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人类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信通过国内外科学家的携手努力,一定能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我校昆虫学研究进行专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
开幕式后,德国亥姆霍茨研究中心教授约瑟夫.塞特勒(Josef Settele)作了题为“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的专题报告。他基于多次担任联合国政府间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的共同主席和首席作者的经历,介绍了IPBES报告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并分享了参与报告拟定的个人感受。他指出,当今世界有100多万种生物物种正面临灭绝威胁,全世界应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努力,特别是科学研究者,要首当其冲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动物生态与热带生物系教授英戈尔夫.斯凡特-德文特(Ingolf Steffan-Dewenter)为大会作了题为“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风险与解决方案”的专题报告。他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让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风险,通过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方案。
德国亥姆霍茨研究中心群落生态系高级研究员奥利弗-施韦格(Oliver Schweiger)分享了全球传粉昆虫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致使传粉昆虫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
我校生科院栗子坪大熊猫生态与保护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站副站长韦伟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成绩。
14日下午至16日上午,专家们在驻地酒店会议室就中欧传粉昆虫状态、趋势、威胁、传粉服务价值、保护对策及共同关注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互派留学生,数据共享、蜜蜂产业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期间,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欧阳梅会见了欧盟及国内专家一行。与会专家参观了中法农业科技园、西充生态有机农业和仪陇蚕桑基地。
会议由生命科学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承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