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上午,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54期嘉陵江青年学者论坛在生科院432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刘振研究员和东北林业大学杨仕隆教授受邀本次论坛并作学术报告。生科院十多位从事动物学、生态学、林学、野生动物保护的教师和50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活动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廖文波研究员主持。
刘振研究员分享了题为《蝙蝠的适应性演化》的报告。刘老师介绍了蝙蝠的生物学背景,围绕该物种演化的独特模型——动力飞行的特点,讲述了其团队对该模式动物在适应性复杂性状起源和演化的分子遗传机制方面开展的创新性工作,并从蝙蝠的回声定位、低氧耐受及心率调控等三个角度重点阐述了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
杨仕隆教授分享了题为《温度与动物生存适应》的学术报告。杨教授介绍了动物对温度的感知和适应这一研究背景,阐述了动物对温度感知的分子基础,结合其团队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从产生温度的方式、响应温度的分子机理和运用温度信号等三个方面,重点分享了动物对温度的精准感知和适应性分子机理。
两个报告从分子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进化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整合视角,解析了环境与动物生存适应关系这一重要自然科学问题的部分形成和维持机制,说明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这种学科交叉的形式将不同学科的证据放到具体的背景下,得出新的见解,有助于突破科学研究的边界。
本次论坛内容生动有趣,报告精彩纷呈。与会师生全神贯注,并与专家积极交流,同时深入探讨了相关科学问题,学术氛围浓厚。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拓展了我院师生的科学视野,更为我院在动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以及采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家简介:
刘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入选国家优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以蝙蝠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子演化理论,结合比较基因组学、进化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探讨动物适应性复杂性状起源和演化的分子遗传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等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
杨仕隆,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在研国自然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现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动物生存策略的蛋白质功能机理,主要关注动物温度感知觉的建立、调控与功能进化,同时聚焦未知受体的发现与结构功能研究。近5年在PNA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hemical Biology、Circulation Research、Current Bi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PLoS Biology上发表论文15篇。
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