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科研成果  >>  内容详细

实验室蝙蝠行为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取得重要新进展

作者:罗波 浏览量:
作者
刊物名称
影响因子

摘要

实验室蝙蝠行为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取得重要新进展


124日,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蝙蝠行为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SCI 1区;影响因子9.8),发表题为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cave-roosting bats to artificial light of different spectra and intensities: Implications for lighting management strategy ( S0048969724004741)”的研究论文。本研究由我校周大英、魏心怡、李桃红、李子艺、王思睿、蒋昀珂、罗波副教授及东北师范大学邓迎春、刘汶沁、冯江教授共同完成,周大英为第一作者,罗波副教授和冯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34137


灯光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地球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穴居动物长期适应黑暗环境,普遍对灯光高度敏感。如何减缓灯光对穴居动物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当前洞穴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本研究以共栖于同一洞穴的菲菊头蝠、大耳菊头蝠、皮氏菊头蝠、贵州菊头蝠、清迈菊头蝠、中华菊头蝠、大蹄蝠、大卫鼠耳蝠及亚洲长翼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ED灯和滤光纸,在栖息地入口操控黑暗、白色强光、蓝色强光、绿色强光、黄色强光、红色强光、白色弱光、蓝色弱光、绿色弱光、黄色弱光、红色弱光,探究蝙蝠栖息地的灯光管理策略。利用超声波探测仪,监测每种蝙蝠的回声定位脉冲,量化九种蝙蝠在每种条件下的通过次数。超声波可视化分析表明,白色强光、绿色强光、黄色强光、白色弱光、绿色弱光及黄色弱光均导致九种蝙蝠减少通过次数。与黑暗对照相比,蓝色强光、红色强光、蓝色弱光及红色弱光对九种蝙蝠通过次数的影响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显示,九种蝙蝠通过次数主要受到灯光蓝色成分、红色成分及峰值波长的影响,灯光强度对九种蝙蝠通过次数的影响普遍较弱。

本研究率先量化光谱参数和灯光强度对蝙蝠出飞行为的相对作用,率先证实蓝光对蝙蝠出飞行为具有微弱的影响,打破了国际研究者普遍认为短波长灯光严重危害蝙蝠的观点,填补了我国在蝙蝠栖息地光污染防控方面的研究空缺。本研究暗示,滤光纸可应用于蝙蝠生境的光污染防控,为全球光污染背景下穴居动物保护和路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